天才一秒记住【五一七小说】地址:https://www.5117link.com
没出息就没出息吧,安生活着就好。
“衙内此言差矣。”
苏景殊晃晃脑袋,煞有其事的说道,“我感觉我们还是适合当地方官。”
老天给了他们聪明的脑袋瓜,还给了他们可以撑腰的大腿,这样的资本不到地方作威作福(划掉)为民做主实在浪费。
反正官场上什麽垃圾人都有,他们又没有作奸犯科的想法,妥妥的替天行道圣体。
不要气馁,不要迷茫,他们能行!
庞昱半死不活的掀起眼皮,“你睡觉的时候制置三司条例司发了诏令,让各州府着手推行均输法。”
苏景殊:……
偶尔气馁一下也不是不行。
“不过这个法子只针对东南六路,暂时和咱们没有关系。”
诏令说京城和东南六路严重脱节导致商贾囤积居奇趁机牟利,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特意加强发运使司的权利,命薛向薛大人为淮南、两浙、江南东西、荆湖南北六路发运使全面主持均输法。
茶、盐、酒、矾税收和坑冶、市舶等各项收入都交给发运使管,大大加强了发运使司的权利。
苏景殊深吸一口气,“衙内,说话不要大喘气儿。”
庞昱抹了把脸,一脸麻木,“官家还从内藏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给薛大人,说是让发运使司根据地方情况来购买物资。
京城直接和发运使司对接,不让商人赚差价。”
苏景殊:???
这麽有钱?
第174章
*
京城人口过百万,只靠开封府周边根本养不活那麽多人口,虽然不至于後世说的那样“一国养一城”
,但是也的确是大宋各地的物资来供应。
不是说百姓缺什麽就让人去采买什麽,而是地方有什麽就供应什麽,别管有用没用都运到京城再说。
朝廷规定他们每年必须送多少东西过去,种类数目列的清清楚楚,想不送也不行。
这样一来那些畅销的货物运到京城就会被一抢而空,京城百姓用不上的就都落入了那些囤货的大商人手里。
京城卖不出去不代表其他地方卖不出去,一来一回一转手就是好几倍的利润,当然,那些利润官府拿不到一点,百姓也拿不到一点,全都落到商人的口袋里了。
其中最惨的就是东南六路的百姓,那边粮食産量高,京城的粮食供应大部分都是从那儿采买。
问题是,朝廷买粮不管丰年灾年都是那个数目,丰年不会多买,灾年也不会少买。
丰年还好,粮食多了就自家留着或者卖给民间的粮商,要是遇到灾年,很有可能连自家的口粮都留不够,粮食交不上去?卖地当佃农。
粮食産量不高的地方也没好哪儿去,再穷的地方也有特産,有特産就得供应京城,东西实在不方便运输也没关系,地方官还有折变、支移等各种手段,算下来比直接交粮还可怕。
这事儿朝廷以前不是没管过,只是里头的水太深,官员商贾都能从中牟利,其中不少商人背後都有高官撑腰,所以每次都是刚开始就被叫停。
反对的人太多,皇帝摇摆不定的话的确容易被拿捏住。
这回主持推行新法的是当今官家,以官家和老王的脾气被商贾拿捏的可能性不大,那就只能委屈那些赚差价的中间商大出血了。
仁宗朝江淮两浙荆湖发运判许元提出“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的法子,地方遇到灾年的话就不收粮改收钱,然後用收来的钱去没有灾荒的地方买粮。
虽然征收的数额没有变少,但是运输成本减少了,也省得商贾在其中赚差价。
除此之外,官家任命的东南六路转运使薛向薛大人是有名的理财能臣,让薛大人全面主持均输法算是用对人了。
苏景殊没见过薛大人,对薛大人的了解仅限于听说。
衆所周知,大宋的读书人清高的毛病很严重,恨不得把清正廉洁四个字写在脸上的那种。
虽然实际上没几个人能做到。
但是吧,就算实际上做不到,表面功夫也得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