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五一七小说】地址:https://www.5117link.com
自爱并非自恋,自爱的人懂得“将心比心”
的厚重,自恋的人只想一味索取,不肯给予。
自爱的人懂得生命来之不易,为使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无限的充实,他会挖掘自身的潜能,并为自己的目标竭尽全力;自爱的人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自己的名誉和尊严,他不会为眼下的利益卑躬屈膝,更不屑于为自己的成功对他人狂妄自大,蛮横无理;自爱的人在精神上是独立的,他无需掠夺他人,更不会出卖自己;最后,真正自爱的人因为自己的充实而平静,他走入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自由与和谐。
其实,心灵的力量是很容易培养的,因为人的心灵是很单纯的,惟一的要求是要相信你自己,肯定你自己,相信你自己是个好人,勤奋、努力、认真、节俭,肯定自己的大方、仁慈、善良……但是,要人相信自己的最大困难,就是人永远与别人比较:我不够好,因为别人比我更好;我不够仁慈,因为有人比我更仁慈;我不够漂亮,因为……
活着,是一种责任,最重要的是要有爱,爱自己、爱他人,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学会爱自己的第一步,是不再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价值。
然后开始作为生活的依据。
我们还必须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不要常常批判自己,对自己多一些宽容。
尝试宽容,远离痛苦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难免有意见不合的时候,难免会发生纠纷。
我们总是会认为别人错、自己对,总是忍不住想问别人:“为什么你就是不懂我的心呢?”
我们总是容易责怪别人,总是认为别人不能设身处地站在我们的立场想想看,但却很少思及自己有没有宽容地“设身处地”
为别人想过。
“设身处地”
说来简单,做起来却很困难,因为我们是凡人,本来就容易受到情绪引导。
但是,所谓“初念浅,转念深”
,有时候,在行动之前,先转念思考一下,或许能让我们对事情有不一样的判断,继而能冷却心中的怒火,以平和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据说,英国大文豪约翰逊生前曾在西敏寺选了一块坟地,打算作为死后的最后归宿。
但在当时并没有所谓契约的订立,所以,等到他临死前,家人才发现那块墓地早就被人占据了,只剩下两个坟墓中间还有一小块间隙,大概可以立着放进一个人。
家里的人只好无奈地把这个事实告诉了性命垂危的约翰逊,看看他到底希望怎么来处理自己的身后事。
约翰逊不以为意地说:“既然人可以站着生,那么当然也可以站着死,就让我站着死去吧!”
于是,他死后,人们就把他立着埋进了地下。
这么说来,约翰逊可能是全世界惟一一位死了也屹立不倒的人。
一件小小的插曲,却可以看出约翰逊为人厚道、随遇而安的人生观。
别人占都占了,难道要闹得天翻地覆,非要占据墓地的坟即刻迁走不可?无论古今中外,要挖动坟墓可都不是等闲小事,所以这件事处理起来,一点都不容易。
约翰逊的做法,既化解了家人的难处,也成全了自己一贯的生活态度:生的价值胜过死后躯壳。
西方有一句谚语:“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佛经上曾经记载到,当初释迦牟尼在山里修行时,恰巧遇到国王歌利王率领众人前来狩猎。
歌利王一见到释迦牟尼,就问他山中哪里有野兽。
释迦牟尼心中感到很为难,他忍不住想:“如果照实告诉他,那么就等于杀了野兽,心中实在不忍;但不实话实说,又是说谎,心里也是百般不愿意。”
于是,他决定沉默不语。
歌利王见他不言不语的态度,不禁大怒,命人砍掉了他一只手臂。
歌利王斥声再问,释迦牟尼还是坚决不回答,于是歌利王又命人砍掉了他另一只手臂。
尽管遇到这样的暴行,释迦牟尼并不因此发怒,只是起誓说:“等我成佛后,一定要先将此人超度,不许天下人仿效他做坏事。”
能宽容一个砍掉自己的手臂的人,能原谅一个如此伤害自己身体的人,还有什么不能宽容、不能原谅的呢?
所谓佛法无边,恐怕先要心胸无边吧。
释迦牟尼能有如此宽阔的胸襟,无怪乎能顺利成佛,进而普度凡人众生。
不管是身体上的伤害或是心灵上的创伤,都一定会让人感到痛苦,但是如果坚持互相仇恨,相互报复,只会让伤口永远无法复合,永远血淋淋、令人痛楚,冤冤相报何时了?
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也是人生的真谛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