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五一七小说】地址:https://www.5117link.com
接着是与傅凌鹤无数次技术讨论的细节。
那些关于“智核”
底层架构、溢流口、逆流、量子纠缠、物理锚点、甚至苏晚设计理念的深入交流,构成了他们之间独有的技术语言和思维模式。
能否将“深海管道”
的概念,编码进这些技术词汇或其引申含义中?例如,是否可以提及某种“深层”
或“管道”
相关的技术概念,让他联想到遗产的名称?她迅速在脑中模拟:提及“深层数据流”
?“物理管道连接”
?“能源输送架构的逆流风险”
?不行,这些词汇本身就可能触发军方监听者的警觉,而且太笼统,无法精准指向“深海管道”
这个具体项目。
军方的技术分析师对他们的谈话内容了如指掌,很容易就能捕捉到异常。
她推翻了这个方向。
然后是沈清月明信片编码思路。
沈清月运用了“雨林……塔尖……河流……逆流……▽”
这样的意象组合,将抽象概念或位置信息隐藏在象征符号之下。
能否借鉴这种方式,将“深海管道”
的意象——深海、管道、连接、输送——转化为某种隐喻或象征?“深海”
可以指代军方或第三方的隐秘行动,或者系统的底层;“管道”
可以指代信息流、能源流或某种连接通道。
但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意象组合起来,既能精确地指向“深海管道”
这个项目,又能避开监听?而且,这种高度抽象的编码方式,能否保证傅凌鹤在极度受限、思维同样紧绷的环境下,迅速理解并解码?他不像沈清月那样与苏晚的“雪崩程序”
有直接关联,对这种象征性编码的敏感度可能不如技术关联。
她再次推翻或至少搁置了这个方案。
隐喻的风险在于歧义,一个错误的解码可能导致完全南辕北辙的行动,后果不堪设想。
准确性在这样的环境下至关重要。
最后是他们共同经历的隐喻象征。
那张旧照片的烧灼痕迹,与傅凌鹤发现的管道算式吻合;悬浮园林的结构,智核的形态,甚至是他们被困于此的处境本身——是否都能用来作为编码的载体?例如,是否可以提及“结构深处的通路”
或“连接外部的通道”
?但同样面临精准性问题,这些隐喻可能被理解为“智核”
本身的结构,而非那个具体的遗产项目。
一次又一次的推演,一次又一次的否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