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五一七小说】地址:https://www.5117link.com
万历银钱为地方州县阴阻,此事盖因火耗而起,皇上知有火耗之事,震怒非常……”
“……钱粮火耗,原非应有之项,但自各省行一条鞭法来,相沿已有一段时日,地方官员非以此无以养廉,故姑且存之。
以往此事都掩在盖子里,但人人都心知肚明,今日到底何去何去,我等拿到台面上说一说,最后拿出一个章程来,奏明天子。”
杨俊民说完,看向林延潮,沈一贯。
林延潮摆了摆手,示意自己不言。
沈一贯见林延潮不下场,心底大定,但他也不会言,毕竟以他今时今日地位,一旦出声再遭小臣辩驳,面子何在?
两位辅臣不下场,但见礼部尚书于慎行道:“吾有一言。”
杨俊民道:“大宗伯请讲!”
于慎行道:“如方才大司农所言,火耗是自一条鞭法才有,此说极为精到。
嘉靖十年时一条鞭法,已在有些地方试行,万历九年由辅张文忠公推广至两京十三省,朝廷税赋一律以白银计,如此也有了火耗。”
“朝廷用一条鞭法之意何在?乃不按实物征课,省却了输送储存之费;不由保甲人员代办征解,免除了侵蚀分款之弊。
以漕粮而论,一石漕粮按离京远近,要另征三四斗轻赍银,也就是十之三四作朝廷的运输储存之费。”
“所谓火耗者,到底多少?实不过百之一二。
但地方官员借火耗之名,为巧取之术,以至于代增一代,官重一官。
如今官取十之二三,民以十三输国之十,里胥又取十之一二,民以十五输国之十。
一句火耗,以至于官无横征之名,民却有暗害之实!”
于慎行越说愤慨之色越是溢于言表,下面官员也是跟着窃窃私语。
兵部尚书宋应昌,刑部尚书萧大亨亦示意他有话说,杨俊民问道:“大司马,大司寇是附和还是反驳于大宗伯方才所言。”
宋应昌道:“本部附之。”
萧大亨则道:“本部不敢苟同。”
杨俊民道:“那请大司寇讲!”
却说林延潮以次辅行辅之事后,在主持廷议时定下了规矩。
这规矩参考于罗伯特议事规则,其中重要有两点。
先所有问答都在言者与主持人之间互动,未经主持人允许不得言。
因为辩论时,正反一旦对掐,很容易形成为杠而杠的局面,最后成为骂战,比谁的声音大或争到最后一句,无益于会议进程。
其次第一个人言后,下面言之人需向主持人表明其立场赞同或反对,反对者先言。
如此达到意见的平衡,避免陷入一言堂的局面。
此主张为九卿一致拥护后执行。
此后廷议的决策效率大大加强,也使廷议之论更公允。
而九卿廷议的决策,更深入得到文官阶层一致拥护,连天子也不敢轻易更改,离林延潮入阁之初提出的天子与台阁共议又更近了一步。
但见萧大亨则道:“事出非无因,地方既有此成例,骤然更之,必生大乱。
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何也?盖因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本部虽主司刑律,却有一言论断,古往今来,有治人,无治法。
得人办理,则无不允协。
不得其人,其间舞弊弄法又岂止于火耗一法,虽条例画一,弊终难断。
要革除弊法,唯有重选才用官,以治人为上上之道。
当初次辅也曾言,先有治人再有治法。”
萧大亨说完从容坐下,不少官员连连点头,满脸兴奋。
林延潮看了萧大亨一眼,心底倒也有几分称许。
杨俊民向宋应昌道:“大司马请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