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五一七小说】地址:https://www.5117link.com
售货员冷冰冰的把书递给了中年人,“五毛钱。”
中年人爽快的给了张五毛钱,然后开口道:
“同志,我记得还有一本是教,怎么制作肥料的对吧?”
售货员不耐烦的又拿了本册子扔在了柜台上。
“你这同志,下次买什么东西一下子说完,一本一本说,不是浪费我的时间吗。”
中年人又掏出了钱,嘴上不住道歉道:
“对不起啊,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
王立冬编写的小册子,第一年的时候,也就卖了几百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立冬编的小册子越卖越火爆。
主要还是王立冬写的各种技术或者配方,便宜又好用。
老百姓都是非常现实的,发现好的东西都会一拥而上。
几年后,王师傅的各种小册子,变成了兔国农民们必备的宝典。
王立冬都没想到,自己随手写的几本小册子,能卖的这么好。
他在这些年里,陆陆续续一共写了6个系列,一百多本不同内容的小册子。
第一年的稿酬,王立冬只收到了几十块钱。
可到了第五年,稿酬的收入已经有三十多万。
出版社也没想到这种巴掌大的小册子,尽然成了他们的金字招牌。
到了第十年,单单王立冬的整个系列,他们出版社就卖出了1200万本。
王立冬在第五年,就把前几年所有的稿酬,一分不差的上交了鸿胪寺。
并表示将来的所有的稿酬,也一并上交。
这件事在当时可是轰动了全国,王立冬也被鸿胪寺卿亲自接见,还上了TY日报。
王立冬这个举动,让鸿胪寺上下左右都很满意。
突然多了那么多小钱钱,除了上交一部分,还有一小半都留在了鸿胪寺。
当然众位领导们,也没忘记王立冬。
同年,王立冬成为了鸿胪寺下辖的‘农业研究所’的所长。
王立冬每年上缴的稿酬中的5%,划拨给了研究所,作为当年的研究经费。
虽然这个研究所的编制,有点不伦不类。
但王立冬却是非常高兴,终于有了块基地。
而且鸿胪寺卿保证,在他任期间,不会对研究所指手画脚。
68年,王立冬所属研究所,培育成功了亩产700公斤的杂交水稻。
(当时的单产为400公斤)
69年,王立冬所属研究所,培育成功了了亩产354公斤的超级小麦。
(当时的单产为123公斤)
70年,王立冬所属研究所,培育成功了亩产385公斤的超级玉米。
(当时的单产为205公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