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五一七小说】地址:https://www.5117link.com
电视台另一些工作人员看着他刻苦的样子,在心中暗自称赞:“不愧是三中的学生,名校出来就是不一样,勤奋好学!”
英语课堂上,高老师曾分享过米国某位心理学家的名言:“当我们把所学的知识忘掉之后,剩下的才是教育本身。”
陈默从未刻意去深究过这句话的意义,但他大概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正用实际行动验证着这句名言的真实性。
在名校三中这样优秀的环境中,尽管他嘴上总说自己是不务正业、不好好写作业的差生,可当真正有兴趣的话题摆在眼前时,他依然能迅速投入进去,专注学习。
受到环境感染,还保持着学校所要求的记笔记这一好习惯,而这点可能连他自己都没察觉到。
午休过后,下午的比赛如期展开。
两位解说员继续讲解着比赛的每一个细节,不断重复上午提到的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分享自己参加攀岩比赛时的逸闻趣事。
然而,或许是因为过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说着说着,他们的声音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感染力,同样的轱辘话来回说,略显力不从心。
陈默依旧站在一旁,握着话筒,看似一动不动,实际上却在认真观察攀岩者的动作细节,留意选手们在墙面上的动作,注意手脚与腰腹的配合。
他惊喜地发现,不少选手的表现,都与他中午临时抱佛脚恶补的内容一一对应上了。
下午的比赛进行到一半时,那位专业攀岩教练因另有学员要指导,按照和电视台的约定,提前离开了赛场。
而剩下那位攀岩爱好者虽然自认为做足了准备,但他毕竟不是专业主持人,临场应变能力有限,再加上上午已经说了整整一场比赛,颠过来倒过去就是那些老话。
现在,连一个可以对话的人都没了,他只剩下单口解说的任务,可面对接下来五六位选手的表现,他实在有些招架不住。
从两人几乎抢着说,剩下的这位业余爱好者几乎无话可说,局面尴尬得连电视台负责拍摄的工作人员都皱起了眉头。
麦克风前,冷场的时间越来越长。
陈默深吸了一口气,回忆起高一那年,学校在奥体中心举办校运会时,他未经广播社任何成员允许,擅自坐上广播台,用自己充满热情的声音解说起双胞胎足球赛来。
那场“意外”
的解说,不仅没有招致老师批评,还让他成为了三中运动会上年年固定的解说员。
这一次,和他打交道的是电视台的专业人士,他也长了两岁,不能像高一时那样放肆了。
陈默向前迈了一步,走到攀岩爱好者身边,自告奋勇道:“小徐老师,我和你一起说吧!”
被称作小徐老师的,就是留在解说台上这位三年经验的业余攀岩爱好者。
小徐实在没指望,这个比赛开始前还坦言“对攀岩一无所知”
的高中生能帮上什么忙。
转念一想,如果这孩子能在自己介绍专业知识时多问一些“小白问题”
,为节目填充时间,避免冷场过久,也免得自己一个人单口相声干燥乏味,太过尴尬。
陈默接过小徐的话头,恰逢一名选手从攀岩墙底部出发,使用了退役教练及小徐都截然不同的解说风格说道:“大家注意,这位选手的起步非常漂亮!
也许观众朋友们已经从之前的解说中听过‘动态启动’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墙上的支点快速发力,尽可能减少起步阶段的体力消耗。
这个阶段,速度至关重要,但也要节省体力,一旦起步时的节奏被打乱,后续动作的衔接就会更加困难。”
顿了一下,他继续道:“现在,选手进入了中段,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墙上切换了线路——大家注意看,他从垂直向上的路线,改成了斜向右上的攀爬动作。
有没有发现,就在刚刚,他的右手抓住了一个稍高的支点,身体同时完成了一个转体动作。
不过有一点我不太明白,正好请教一下身边攀岩经验更丰富的小徐老师——为什么他左手还垫在身下,而不是跟上去辅助支撑呢?以我一个没有接触过攀岩的外行来看,这个动作有些别扭,为什么参赛的专业选手会选择这么做呢?”
上午他与退役教练搭档的解说,一开始还有些对话,后来更像各说各话。
虽说都在聊攀岩知识、讲解选手的表现,却缺乏配合。
在小徐看来,退役教练的实际教学经验比自己丰富,理论背景也比自己扎实,想到什么知识点,都恨不得一股脑抛出来。
但教练却因为年龄等因素,基本没有太多上阵比赛的机会。
而小徐不一样,他还年轻,似乎不太想被教练说的那些专业名词抢了风头。
于是,他也依赖自己的比赛经验,在观众面前炫起了故事。
两个人的搭档解说,更像是一场暗自较劲,罔顾观众的需求。
——不能说完全鸡同鸭讲,只能说毫无配合。
身边这个据说还是高中生的孩子,一开口就向观众解释了什么叫“动态启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