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五一七小说】地址:https://www.5117link.com
“矫枉过正”
是一种策略思想。
从字面意思来说,“矫枉过正”
是指把弯曲的东西扭直,结果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又歪向另一方。
在谋略运用中,这一术是指利用人们纠正错误时容易走向极端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比如在商业竞争中,对手产品某一功能存在小缺陷(枉),己方可以通过大力宣传己方产品在此功能上的完美,甚至将优势放大到超过实际所需的程度(过正),引导消费者更多地关注这一对比,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其核心是利用人们的认知倾向,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不过这种策略也有风险,过度地“矫枉过正”
可能会引起反感或者被识破。
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
可以看作是运用“矫枉过正”
谋略成功的例子。
西汉初期,诸侯势力强大,对中央政权造成威胁。
以前晁错曾提出“削藩”
政策,直接削减诸侯的封地,这一举措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推恩令”
。
诸侯嫡长子继承王位和大部分封地是以往惯例(存在的“枉”
),推恩令则规定诸侯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子弟也可在原诸侯国内封侯,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
这使得诸侯的封地被分割得越来越小。
通过这种方式,中央王朝看似是在“恩及诸侯子弟”
,让更多诸侯子弟获利,实际上是“过正”
地分解诸侯势力。
相比于强硬的削藩引发激烈反抗,“推恩令”
以一种较为温和但却更有效的方式,将诸侯势力过度分散,最终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旧贵族势力强大,他们享有许多特权,且因循守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秦国的发展(枉)。
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规定没有军功的贵族不能再享受世袭的爵位和俸禄。
这一举措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世袭制度,甚至可以说是“过正”
。
-此外,商鞅还通过重农抑商、什伍连坐法等一系列较为激进的措施,强制改变秦国的风俗和社会制度,让秦国的百姓和贵族快速适应新的、以耕战为主的国家体制,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
北宋科举制度改革-唐朝末年和五代时期,门阀士族仍有一定势力,并且科举取士常受权贵干扰,考试舞弊现象丛生,人才选拔机制存在很大问题(枉)。
-北宋建立后,大力改革科举制度。
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增加殿试,考生直接成为天子门生,减少考官与考生之间的舞弊关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