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五一七小说】地址:https://www.5117link.com
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下,形势逐渐对刘彻有利。
最终,景帝废黜了刘荣的太子之位,改立刘彻为太子。
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变数,体现了宫廷政治斗争的激烈和残酷,也反映了刘彻及其支持者在复杂局势下的智慧和谋略。
(二)景帝驾崩与武帝即位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景帝驾崩,年仅十六岁的刘彻正式即位,是为汉武帝。
景帝临终前,任命了一批顾命大臣,如窦婴、周亚夫等,以辅佐年轻的汉武帝稳定朝政。
然而,汉武帝即位初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他需要在宫廷中树立自己的权威,应对来自各方势力的质疑和压力。
窦太后作为太皇太后,依然掌握着一定的政治权力,她对汉武帝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持反对态度,这使得汉武帝在推行新政时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例如,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就试图推行儒家思想,任用了一些儒士担任官职,但遭到了窦太后的强烈反对,最终这些儒士被免职或外放,汉武帝的新政也被迫暂时搁置。
另一方面,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依然激烈,大臣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他们对汉武帝的忠诚度和支持度也参差不齐。
汉武帝必须谨慎地平衡各方势力,逐步掌握朝政大权,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治国理念。
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稳重,他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如拉拢一些关键大臣、分化反对派势力等,逐渐稳定了局势,为自己后续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三、即位初期的政策与举措(一)政治方面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其中,设立内朝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举措。
他重用近臣卫青、霍光等,组成内朝决策机构,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内朝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绕过了丞相领导的外朝,使得决策权更加集中于皇帝手中。
这一举措有效地削弱了丞相的权力,避免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提高了决策效率和皇帝对朝政的掌控力。
同时,汉武帝大力推行察举制,选拔人才。
察举制规定,地方官员可以举荐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为官,举荐的科目包括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
这一制度打破了以往贵族世袭官职的局面,为广大平民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使得朝廷能够招揽到一大批有识之士。
例如,董仲舒就是通过贤良方正科被举荐入朝,他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对西汉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察举制的实施,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为西汉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汉武帝实行了盐铁专卖政策。
盐和铁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以前盐铁经营权大多掌握在富商大贾手中,他们哄抬物价,获取了巨额利润,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经济稳定。
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设立盐官和铁官,负责盐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
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汉武帝推行各项改革和军事行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还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稳定了物价,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此外,汉武帝还对币制进行了改革,统一货币。
汉初,货币制度混乱,各地铸造的货币种类繁多,重量不一,导致市场交易不便,金融秩序混乱。
汉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统一货币规格和重量,并严禁私人铸币,对私自铸币者处以严厉的刑罚。
五铢钱的发行和推广,稳定了物价,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的繁荣,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对西汉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文化与思想领域的变革(一)尊崇儒术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着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纷争局面。
汉初,黄老之学盛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推崇。
董仲舒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观念,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