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五一七小说】地址:https://www.5117link.com
在李贽被任为姚安知府之前,他已经享有思想家的声望,受到不少文人学者的崇拜。
这些崇拜者之中有人后来飞黄腾达,或任尚书侍郎,或任总督巡抚。
李贽得到他们的接济,即使不算经常,但也决非绝无仅有。
而且这种金钱上的关系还不是单方面的。
他的朋友焦竑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不善理财,据说穷得“家徒四壁”
。
当焦竑的父亲8寿辰,朋辈称觞聚会,有的竟不远千里而来。
李贽是这次盛会的襄助者,他写信告诉与会的人,嘱咐他们“舟中多带柴米”
。
这种方式的金钱周济和往来之不同于一般,在于授受者之间具有共同的思想,或者说共同的目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这种关系还是以道德作为施政方针的副产。
因为这种施政方针的思想根据,乃是认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息息相关。
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其所以具有特性或功能,全靠和其他人或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
一个人的品质高尚,就因为他的志趣和行为得到别人的赞赏;他的识见深远,就因为他分析理解其他事物的正确。
所以人的生活目的,就不能不是合作互助与共同享有。
但是,在现实中,为什么所有的人身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自私?这个问题使读书明理之人为之不安,而高级官员由于负有治国乎天下的重任,其不安尤为严重。
按理说,他们所受到的教养,都要求扬为公众服务的精神;然而一旦接触实际,这种精神常常只是海上神山,或者干脆销声匿迹。
有时他们身上的自私苟且,还远过于不识字的愚氓。
这种不安,或者由此展而来的内心交战,需要有一种适当的方式来缓解排除。
志趣相投的研究讨论,可以触彼此的灵感,深入探索人生的真谛,俾使内心的不安涣然冰释。
所以他们来往密切,集会商谈之余,还互相通信,刊印文集。
李贽落为僧以后,仍然经常外出旅行,参加这些活动。
在当时,还谈不上旅费必须报销,或者演讲应当收入费用,这些问题,都可以根据习惯,在往来交际之间安排妥帖。
以李贽的名望,加上化缘和尚的姿态,他已经用不着再为经济问题而踌躇。
他和耿定向的辩论,促成和巩固了他要求个人自由的信念。
多年之后,他仍把这次辩论视为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qu9.。
qu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