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五一七小说】地址:https://www.5117link.com
王阳明所使用的方法简单明白,不像朱熹那样的烦琐累赘。
但是在他的体系里,还存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例如良知的内涵是什么?良知与意念的关系,是从属还是并行,是调和还是排斥?他应该直接的说良知是一种无法分析的灵感,有如人类为善的可能性属于生命中的奥妙。
但是王阳明不如此直截了当。
他又含糊地说,良知无善无恶,意念则有善有恶。
这些问题,为他的入室弟子王畿作出断然的解答:一个人企图致良知,就应当摈绝意念。
理由是,人的肉体和思想,都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之下,等于一种幻影,没有绝对的真实性。
所以,意念乃是枝节性的牵缠,良知则是永恒的、不借外力的存在。
良知越于各种性格,它的存在寓于无形,有如灵魂,既无年龄性别,也无籍贯个性,更不受生老病死的限制。
按照王畿的解释,良知已不再是工具而成了目的,这在实际上已经越出了儒家伦理的范围,而跨进了释家神学的领域。
李贽在北京担任礼部司务的时候,经常阅读王阳明和王畿的书,之后他又两度拜访王畿,面聆教益。
他对王畿备加推崇,自称无岁不读王畿之书,亦无岁不谈王畿之学,后来又主持翻刻了王畿的《文抄录》,并且为之作序。
按照王畿的学说,一个人就理应集中他的意志,放弃或简化物质生活,避免环境的干扰,以达到无善无恶的至高境界。
然则一切的真实性既然只存在于心中,则所谓放弃、简化与避免,也无须见诸行动,而只是存在于精神之中。
一个人不存在恶念,他就不会见恶闻恶,更彻底地说,就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恶。
基于这种的立场和信念,李贽对耿定向的攻击不屑一顾。
耿定向说他狎妓,李贽就承认他确实在麻城“出入于花街柳市之间”
。
但是这种世俗所认为不对的行为在无善无恶的领域中,不足成为指责的根本。
在李贽看来,他的行为不过是佛家的“游戏三昧”
,道家的“和光同尘”
。
因之他以“无善无恶”
作为标帜,硬是不肯认错示弱,另一方面李贽则并不认为这种自由系每个人都能具有,而只是进入了无善无恶境界的优秀分子的特权。
这种优越感,在他的著作中经常流露。
李贽又有他的另一面。
当他说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他又站到了王艮这一边。
王艮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王阳明的信徒。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王艮把王阳明的学说推广而成为“群众运动”
,这可以算得是一种历史的误会。
因为在明代社会里,并不存在以哲学领导群众运动的可能;如果存在这种可能,与之相联系的历史因素势必引起剧烈的变化,但事实上毫无这种迹象。
然则王艮确实在比较广泛的范围里传播了王学,他所说的“百姓日用即道”
、“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又正是王学的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