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五一七小说】地址:https://www.5117link.com
最后,一场甘霖有如千军万马,突然降临到人间。
最初是雨中带雹,旋即转为骤雨,稍停以后又是一阵骤雨,雨势一直延续到第二天。
这场雨生在阳历6月12日,距离皇帝徒步天坛求雨已将近一月,但是任何人也不敢妄议这不是圣心感动上苍的结果。
皇帝自己也当仁不让,兴高采烈地命令百官感谢上苍的恩典。
席大学士也为他感到高兴,因为在这时候,万历皇帝可以在精神上引以为自慰和自满的机会已经不是很多了。
申时行理解万历的感情,同情他的处境,但是他和其他文臣一样,仍认定皇帝的职分应当在宫殿之内,除了行礼如仪之外,他不应当置身于其他事情之中,以生轻妄的观感。
比如说万历想亲自操练兵马,申时行就会和其他文官合作,竭力阻止。
朱翊钧是否有军事天才?这一问题没有历史家能够解答,我们所知道的,则是他即使有任何创造的能力,也因为他身着龙袍,贵为天子,而无法施展表现。
而在阻止他挥个性的群臣中,席大学士申时行的力量虽不显著,却极为重要。
文官们阻止万历亲自操练兵马,他们自认有历史上的先例,因为本朝除了开基创业的祖宗以外,御驾亲征的事例极少。
最近一百年内仅仅有一个正德皇帝做过这样的事情,而正德的行动,又被公认为离开了传统的轨道。
为人君者,就应该安居垂裳,所以不仅练兵要遭到反对,就是外出旅行也应该在限制之列。
今上的祖父嘉靖皇帝一生,仅在1539年一度回到湖广承天府巡视过他的出生之地,此后的27年中就没有离开北京一步。
父皇隆庆在位5年余,仅仅到京郊谒陵一次,而且为时只有4日。
而万历在1583年春天到1585年夏天却已谒陵4次,这毫无疑问是过于频繁了。
尤其使群臣为之不安的是,谒陵这个庄严的典礼竟成了皇帝督视内操的借口。
谒陵的随从武装是御林军。
这支军队当年经过张居正的同意而在1581年建立,驻在京城东北角,受御马监太监的节制。
近年来,这支部队的兵员倍增,训练加紧,每天黎明以前,马队在街上的铁蹄声每每把居民的好梦惊醒。
1584年夏天,一个溽暑蒸人的日子,皇帝亲自在皇城内观看御林军的射箭比赛,比赛延续到傍晚才宣告结束。
好几个宦官因为受不了酷日的煎炙而晕倒,而皇帝却依旧神清体健。
文官们对皇帝过人的精力毫不欣慰,反而接二连三地送上奏本,指责内操的不当。
劝说无效,他们就对申时行施加压力,希望辅运用他的影响使这种操练停止。
从法制上讲,廷臣所提出的诤谏是否具有成宪的根据则很难概说。
本朝从没有宣布过皇帝不能亲率禁军。
永乐皇帝所用过的长矛一直供奉在午门楼上,就是皇帝带兵的实证。
正德皇帝的行动虽然大干物议,然而他始终没有向舆论低头。
而且以前皇帝的御林军都属于宦官管辖,就此一点,今上的措施也就无法直接批判。
因此,文官们只能举出一些道德上的理由,例如兵凶战危,皇上舞剑弄枪有损承平气象等等,其所用辞语显然不能中肯。
然而文官们的意见又岂能完全忽视?他们是本朝政府的支柱。
全部文臣既以伦理哲学作为基础推行了现今的统治方式,当然讨厌皇帝亲率禁军,造成文武均衡甚至武高于文的局面。
只因为他们又个个都是忠臣,不便站在对等的地位去和皇帝谈判,更不能借势要挟。
然则这些不便不能之处却没有使他们放弃初衷,即作诤谏时,他们胸中有数,意志坚决,目的不达,决不甘休。
老成练达的申时行善于洞察事情的阴和阳。
他知道,道德不过是借口,问题的症结是廷臣的安全感。
真相既明,他就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他不事张扬,悄悄地和宦官们谈判。
他后来写下的文章,阐述了此中奥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