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五一七小说】地址:https://www.5117link.com
如果本朝的统治者感到了此路不通,企图改弦易辙,则必然会导致社会成员以自存自利为目的,天赋人权的学说又必然如影随形地兴起,整个社会就将遭到根本性的冲击。
但是这种局面,在欧洲的小国里,也要在几百年之后,等市民阶级的力量成熟,才会出现,张居正和李贽正不必为此而焦虑。
事实上,他们也不可能看得如此长远,他们企盼的自由,只是优秀分子或者是杰出的大政治家不受习俗限制的自由。
张居正是政治家,李贽是哲学家,他们同样追求自由,有志于改革和创造,又同样为时代所扼止。
李贽近于马基雅弗利,但是他的环境不容许他像霍布斯洛克一样,从个人主义和唯物主义出构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他察觉到自己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别人也是如此,但他不能放弃孔子所提倡的仁。
这样,他只好在形而上学中找到安慰——世间的矛盾,在“道”
的范畴中得到调和而且消失。
这在心学中也有类似的理论,即至善则无形,至善之境就是无善无不善。
这样的唯心主义已经带上了神秘的色彩,很难成为分析历史现象的有效工具。
而另一方面,他思想中唯物主义的部分也并不彻底。
这使李贽不可能从根本放弃以伦理道德为标准的历史观,因之自相矛盾的评论随时会在他笔下出现。
比如他赞成寡妇守节殉夫,但对卓文君的私奔,又说是“归风求凰,安可诬也”
。
他斥责王莽、张角,但又原谅了很多历史人物,有如五代史中的冯道。
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和当时的道德规范不相符合,李贽认为情有可原。
因为,从长远来看,他们为国家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利益。
这些以远见卓识指导自己行动的人物,足以称为“上人”
,而李贽自己能作出这种评论,则成了“上人”
之上的“上上人”
。
这些在理论上缺乏系统性的观点,集中在他编订的《藏书》之中。
李贽对这部书自视甚高,称之为“万世治平之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非漫然也”
,并且预言“千百世后”
,此书必行。
他认识到,他的观点不能见穿于他所处的社会,然而这个社会需要如何改造才能承认他的观点,在书中却不着一字。
在今天的读者看来,他心目中的“千百世后”
,皇帝仍然出席经筵,科场仍然根据官方所接受的历史观取士,则仍为一个矫饰的社会。
161年初春,芝佛院被一场人为的火灾烧得四大皆空。
据说纵火者乃是当地官吏和缙绅所指使的无赖。
这一案情的真相始终未能水落石出,但却肯定与下面的一个重要情节有所关联。
李贽在麻城的支持者梅家,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户,家族中的代表人物梅国桢又正掌理西北军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