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五一七小说】地址:https://www.5117link.com
好吧,税不税的其实都没那么重要了,关键是货物。
这是可以卖很多钱的,少则两倍,多则数倍,一趟出海,所得够他们挥霍很久了——大航海时期不成文的规矩,不然即便是走投无路的乞丐,他也爱惜生命,不会轻易上船过那危险重重且生活条件猪狗不如的日子。
水手数量的充沛,令展开更大规模的航运成了可能。
税务监杜晓、户部尚书郑珏建议,在入秋北风乍起之后,尝试从穆州海运一批粮食至河北,再通过黄河输送至洛阳。
这只是一次“试运营”
,规模也不大,两艘船装载大约六千斛辽东粟麦,就数量而言,简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政事堂的宰相们同意了,邵树德也没有反对的理由,更别说这事分外合他的心意。
于是乎,他大笔一挥,在上面御笔朱批:“到港后,酌情加发赏赐。”
辽东的发展很快,虽然不断安置移民、府兵、部曲,消耗了大量粮食,但毕竟二十多年过去了,辽东道诸县的基础已经非常厚实,积攒在各个仓库内的粮食有增无减,滚雪球效应十分明显。
有鉴于此,户部打算收一批粮食回来,存入含嘉仓城。
长途陆路转运成本太高,十车粮食都不一定能到两车。
但如果是水运的话,成本就会降低到几十分之一的程度——前提是不沉船。
但话又说回来了,即便沉船又如何?还能全沉到海底不成?只要能回来一半以上的船,那都是大赚特赚啊。
更何况,发展了这么多年,航线成熟,沿途水文情况也比较了解了,近海航行时,还能临时靠泊泰封、百济、新罗三国的港口躲避恶劣天气,安全性其实比较高了。
再刨除运输过程中可能被海浪打湿损耗的那一部分,这是一项稳赚不赔的买卖。
再者,想要动用辽东的粮食,除了海运还能怎么办?批完奏折后,邵树德又来到舆图边,按着东边漫长的海岸线,若有所思。
历史上有人大规模海运粮食吗?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有的,那是一个将漕运玩废后,不得不求助于海运的王朝:元朝。
元朝定都北京,因为北方多历战乱,且很多土地被蒙古人划作牧场,再加上黄河肆意逞凶,实在凋敝,不得不从南方调运粮食。
第一次海运在至元十九年(1282),这是一次探索,在两眼一抹黑,什么水文情况都不知道的背景下,冒险将46万石江南粮食运到北方,全程13万余里。
从此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有元一代,海运航线被不断摸索了出来,共有2-3条,非常成熟了。
最快的十天就能从浙江抵达大都,让人惊讶不已。
时间安排也非常科学。
夏至以后,台风还没来,南风却已劲吹,于是抓紧装粮上船,尽可能一次走多些船,省得出发晚了遇上台风,船毁人亡。
最多的一年,从南方运了约350万石粮食到北方,一般都在二百万石以上。
船只损毁率也不高。
最初还不太熟悉,沉船率大约是四分之一,后来逐步降低,有元一代,海运损耗整体平均在5以内,后期压缩到了1左右。
对比明清漕运,动不动三成“漂没”
,真的很良心了。
但为啥说“不愧”
是元朝呢?他们的管理水平实在是太差劲了,又很肆无忌惮。
自从发现海运捷径后,就开始狠命压榨江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