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小说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4(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五一七小说】地址:https://www.5117link.com

问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代。

孔子没有提到性善或者性恶。

他学说中的核心是“仁”

“仁”

可以为善,一个君子的生活目的就在合于“仁”

的要求。

究竟是哪些成分构成了仁,孔子没有明确直接的答复。

《论语》一书中,仁字凡六十六见,但从来没有两处的解释相同。

一般来说,仁与慈爱、温和、侧隐、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观念相通。

然而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又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自我克制,言辞谨慎、按照礼仪行事,都可以算作仁或者接近于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杀身以成仁”

仁是最容易获得的品质,任何人有志于仁,就可以得到仁。

但是仁也是最难保持的品质,即在圣贤,例如孔子自己,也难能始终不断地不违反仁。

后世的读者,必须把这些互不关连的语录再三诵读,再三思索,才有可能理解它的真实内涵。

综合来说,温和有礼,慷慨大方是仁的初级阶段。

在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又必须把自己的思想与言行统统纳入它的规范之内,经过不断的积累而可以到达去私,最终到达无我。

这样,仁就是一种强迫性的力量、行动的最高准则、越人世间的品质,也是生活唯一意义之所在,简直和道家的“道”

殊途而同归。

《论语》中这66条有关仁的语录,为孔子的学说安排了形而上的根据,成为儒家一元论宇宙观的基础。

这种学说虽然没有直接指责自私的不合理,但已属不言而喻。

因为所谓“自己”

,不过是一种观念,不能作为一种物质,可以囤积保存。

生命的意义,也无非是用来表示对他人的关心。

只有做到这一点,它才有永久的价值。

这种理想与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教义相近。

印度的思想家认为“自己”

是一种幻影,真正存在于人世间的,只有无数的因果循环。

儒家的学说指出,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和外界接触,离开了这接触,这个人就等于一张白纸。

在接触中间,他可能表现自私,也可能去绝自私而克臻于仁。

按照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贤,仍然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先天。

然而另一方面,既然每个人都有其扬保持仁的本能,则同样可以认为性善出于天赋。

孔子去世以后约15年,性善说才次被明确提出。

孟子曾经斩钉截铁地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孟之间的不同论调,反映了社会环境的变化。

孔子的目标,在于期望由像他一样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来代替当时诸侯小国中世袭的卿大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目录加书签
新书推荐

废材又怎么样?照样吊打你!会穿越的外交官醉枕江山蒸汽朋克下的神秘世界恐怖女网红网游之命轮之主重生1999:开启黑科技时代斗罗大陆之弑神斗罗萌妻水嫩嫩,boss套路深江山争雄定河山师父们跪求我下山祸害师姐仙域科技霸主我能提取熟练度将夜诡异星巫系统派我来抗战帝临人间左道倾天转生眼中的火影世界气运被夺,真千金玄术炸翻娱乐圈麻衣神算子第一序列偷香高手综武:七侠镇说书,开局结拜乔峰